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湖北大学马院研究生院
湖北大学马院研究生院
0人回答
9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1 11:02:41
188****3100
2025-05-01 11:02:41

你说马院?呵,那个地方。在湖大校园里,它像个有点特别的存在。不张扬,有时甚至显得有那么点“老派”——在大家都追逐热门、奔向“钱景”的时候,他们还在吭哧吭哧地啃那些厚重的、听上去离现实有点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这恰恰是它的底色,也是它最吸引人,或者说最“折磨”人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冬天,天阴沉沉的,风从沙湖上刮过来,带着湿漉漉的冷意。走在去马院教学楼的路上,看见几个研究生,裹得严严实实的,一边走一边激烈地争论着什么。声音不高,但那种投入劲儿,脸上冻得有点红,眼神却亮亮的,让你觉得,哎哟,他们是真的在为某个观点、某个提法较劲呢。这场景,比起那些只顾低头刷手机的,真有意思多了。

那里的老师,各有各的脾性。有的老先生,开口就是历史的纵深,那些书本上的概念,从他们嘴里出来,突然就有了烟火气,有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听他们讲课,你会忘记窗外的世界,仿佛置身于那个大变革的年代。不是说教,是一种带着思考者的温度,把那些黑白文字变成了彩色胶片。当然,也有年轻老师,思维跳跃,PPT做得跟艺术品似的,引经据典,中外各种流派信手拈来,让你觉得,哇,原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可以这样活泼,这样跟当下对话的?他们不回避问题,甚至会抛出一些尖锐的、让学生们头疼的问题,逼你去想,去查,去辩。在这样的课堂里,你很难混日子,你的脑子会被推着走,有时被推得很不舒服,但这种不舒服,恰恰是成长的开始。

但这地方,也不是只有高谈阔论。它也是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你知道研究生生活吧?一地鸡毛,混杂着偶尔的星光。在马院读研的,很多不是那种一步到位、人生规划得跟PPT一样完美的人。他们中有些是真心热爱这门学问,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有些是本科阴差阳错,来了这里想找个方向;还有些,可能是调剂来的,心里有点纠结,有点不甘。各种背景,各种心境,挤在同一个屋檐下。

于是,你会在图书馆里看到他们,趴在书堆里,旁边放着喝空的咖啡杯,眼神疲惫但依然盯着书页;在食堂里,听他们边吃饭边聊论文的进展,或者吐槽某个难缠的数据;在宿舍楼下,深夜里,能听到低声的电话粥,有对未来的迷茫,有对论文的焦虑,也有对某个社会热点的愤慨。他们不是只活在书本里的书呆子,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烦恼,有期待,有对未来的理想,也有不得不面对的就业压力。这后两者的撕扯,在马院的学生身上,有时显得尤其明显。学的是批判性的理论,要改造世界,但毕业了,世界又会如何“改造”你?这种内在的张力,让他们的青春多了一层厚重感。

湖大沙湖校区的环境挺好的,临着沙湖,夏天荷风送爽,冬天芦苇摇曳。这种相对宁静的环境,似乎很适合静心读书、搞研究。但别忘了,这里是武汉啊,一个充满了码头文化、江湖气、快节奏和无限可能的城市。马院的学生们,就在这宁静的校园和喧嚣的城市之间穿梭。他们可能上午还在课堂上讨论资本的逻辑,下午就挤上2号线去汉口面试一个完全不相关的岗位;上午还在为某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脖子粗,晚上就和朋友一起在光谷街头吃小龙虾,大声谈笑。这种分裂感,或者说,这种“入世”与“出世”的奇妙结合,可能只有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会如此突出。

说实话,在很多人眼里,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似乎不是一条“好出路”。社会上总有些戏谑的声音,觉得这个专业要么是“红专”,要么是“无用”。但走进马院里面,你会发现,很多师生并不理会这些外部的杂音。他们有他们的坚守,有他们的信仰。这里的信仰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它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是对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执着追求。这种信仰,也许不能立刻变成真金白银,但它能赋予人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看问题的深度,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定力。

我认识一个在湖大马院读研的朋友,他不是那种成绩顶尖的“学霸”,但他特别喜欢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去工厂、去社区,跟不同的人交流。他说,书本上的东西再重要,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去检验,去理解那些活生生的困境和希望。他的论文选题就很“接地气”,不是那种纯粹的理论推导,而是关注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我从他身上看到了马院教育的一种可能性——不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只会背诵经典的老古董,而是让你带着理论的武器,去观察、去分析、去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的生命力所在,不是吗?它从来就不是供起来的神像,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当然,这里也有它的问题。任何一个学院都不可能完美。比如,科研压力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度?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困境?如何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出路?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是摆在师生面前的挑战。但正是在面对这些挑战、思考这些困境的过程中,这个学院才显得更真实,更“有血有肉”。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无数师生用汗水、思考、辩论、甚至困惑共同塑造的一个场域。

所以,当你走过湖大,偶然瞥见马院那栋楼时,请不要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教学单位。那里藏着一群人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思考,藏着一代年轻人在信仰面包之间的挣扎与选择,藏着一种不太合时宜但又顽强存在的理想主义火苗。它可能不是最耀眼的,不是最受瞩目的,但它自有它的分量,它的价值,和它无法替代的独特气质。那种气质,带着书卷气,也带着湖畔的风,带着武汉的热闹,更带着一种对“何谓正义”、“何谓美好生活”的追问。它就在那里,静静地,又顽强地存在着。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