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小小的、钝钝的刀子,总是在猝不及防的时候抵过来,尤其是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场合。比如,饭桌上,一个刚从国外回来、兴致勃勃的朋友突然冒出一句英文缩写,然后大家把目光投向你;或者,工作里,邮件往来不得不涉及外籍同事,屏幕上的英文看懂了,该打字回复的时候,手却像粘在键盘上一样;再或者,旅游时,站在路边问路,嘴巴张了又张,最后还是憋出一句带着浓重口音的,“Excuse me... but... Chinese?” 然后就卡壳,无奈地拿出手机翻译软件。
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里,好像带着一点点不解,一点点催促,甚至有时候,还混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的味道。仿佛,“会”说英语,是一种标配,一种天经正义的技能点,而我,这个明明在学校里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学了十几年、考过四六级(虽然低空掠过),背过无数单词、刷过无数题的人,怎么就,“不说话”呢?
唉,说来话长。但真要说,又觉得千头万绪,堵在喉咙口,一个词儿都蹦不出来。这感觉,嗯,就像是,你知道吗?你心里门儿清,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语法上应该怎么组,甚至这个句型用在这里最地道。你的脑子,它嗡嗡地转着,调动着储存了十几年的那些碎片化的知识,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得体的、最重要的——正确——的句子。但就像有一堵无形的墙,横在你大脑和嘴巴之间。墙的那边是词汇的海洋,是语法的大厦,是无数个“should-be”,墙的这边,是干涩的舌头,是紧张得快要跳出来的心脏,是,害怕。
对,就是害怕。怕什么?怕错。怕发音不标准,闹笑话。R和L分不清,th咬不到舌头,ei和ai全混了。一个单词,明明在书上、在音频里听过无数遍,自己一开口,就变了味儿,像个蹩脚的模仿者。那感觉,真的,特别挫败。尤其是,当周围可能有人听着的时候。哪怕人家根本不是故意的,你也会脑补出他们皱眉、忍笑、或者心里嘀咕“瞧这口音”的样子。那种无形的评判,像空气里的静电,让你全身紧绷。
还有语法。中文多自由啊,“我吃饭了”,“饭我吃了”,都能懂。英文不行。主谓宾,时态,单复数,冠词,介词,天呐,随便哪个环节错了,听在耳朵里就觉得不对劲,或者意思全变了。为了避免出错,你得在脑子里飞快地跑过一遍所有的检查程序。这个动词时态对吗?第三人称单数要加s吗?形容词修饰名词放在前面吗?介词用on还是at还是in?光是想这些,就已经手心冒汗了,更别说还要组织句子、考虑语境、注意表达是否礼貌。等到你终于“构建”好了一个句子,时机早已经溜走了。对话的轮子早就滚到了下一个环节,你那个字斟句酌、耗尽心力的句子,只能烂在肚子里。
所以,很多时候,沉默,成了最保险的选择。不开口,就不会错。不开口,就不会丢面子。这面子,有时候是别人的评价,有时候,更多的是自己的自卑。看到别人流利地交流,用着各种习语俗语,自如地开玩笑,那真是,由衷地佩服,然后转头看看自己,连个简单的句子都说不囫囵,那种落差感,瞬间就能把你淹没。于是,你更不敢开口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不练,所以不好;因为不好,所以不敢练;因为不敢练,所以更不好。
当然,也有人说,你需要环境,需要机会。这话没错。在一个大家都在说英语的环境里,硬着头皮也得上。但问题是,这样的环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稀缺品,就是需要自己花大力气去创造的。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社交,如果你不是身处外企,或者没有特意参加英语角、交外国朋友,你每天需要用英语“说”话的场景,屈指可数。就算有,也大多是功能性的、短平快的交流,比如点餐、问路,很少有机会进行深度、自然的对话。那些所谓的“机会”,常常是短暂而又充满了压力的考试或面试,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在冒险,而不是练习。
而且,我觉得吧,还有一种隐性的障碍,是完美主义。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很多时候强调“正确”,强调“标准答案”。学英语也是,课本里的句子,听力里的对话,都是标准的、模范的。这让我们误以为,说英语也必须得“标准”,得像母语者一样流利、地道。一旦达不到那个“完美”的境界,就会觉得自己“不行”,就会沮丧,就会退缩。我们忘了,语言首先是工具,是用来沟通的。磕磕巴巴没关系,犯错也没关系,能把意思传达到,就是成功。可内心的那个“必须完美”的小人儿,总是在耳边嘀咕,阻止你迈出第一步。
你看,这里面掺杂了多少东西?有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学习模式的问题,有缺乏真实语境的困境,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比如对错误的容忍度低),有强烈的自我认知偏差(过分夸大困难,低估自己的能力),更有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交焦虑。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你牢牢地困住。
所以,当有人问“你为什么不说话英语”的时候,他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你嘴巴紧闭的样子。他们不知道,在你脑子里,正在进行着怎样一场复杂的、激烈的内心搏斗。那些单词、语法规则、语境分析、自我怀疑、害怕犯错的警报,像走马灯一样闪过。最终,权衡利弊之下,大脑那个“趋利避害”的本能告诉你:别说了,风险太高。于是,你选择了沉默。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我不会”,也不是一句敷衍的“没机会”。它是无数个瞬间、无数次挣扎、无数种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可能是童年某次被嘲笑的阴影,可能是某个老师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可能是某次努力尝试后遭遇的失败,累积起来的厚厚的心理壁垒。
所以啊,下次再有人问,也许,我能鼓起勇气,结结巴巴地说一句:“Well… it’s… it’s complicated. There’s… a lot… behind it.” 然后,也许,只是也许,能讲出一点点,藏在沉默背后的,那些真正的理由。也许,理解,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沉默,不代表没有声音。只是,那些声音,都闷在了心里,用另一种语言,无声地呐喊着。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