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是哪儿呢?大概是某个老电影吧,黑白的,或者那种泛黄的彩色片。窄窄的欧洲街巷,光线有点昏暗,一个男人或者女人,脖子上挂着个亮闪闪或者旧旧的大家伙,手指在键盘和纽扣上跳跃,身体随着风箱的一张一合轻轻晃动。那声音,哎呀,那声音!怎么形容呢?不是钢琴的端庄,不是小提琴的哀婉,它有种独特的、带着呼吸感的、有点儿机械又饱含深情的味道。就像是把人类的肺活量直接转化成了音乐,每一次吸气,每一次呼气,都伴随着旋律和和弦。那会儿,可能字幕上或者旁边介绍里,就飘过这个词:Accordion。
Accordion。读起来,舌头卷一下,然后是几个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你听听,是不是有点儿像那玩意儿拉伸时候的声音?Ac-cor-dion。似乎里面藏着“和弦”(chord)的意思?又好像跟“一致”、“和谐”(accord)沾点边?拉手风琴的时候,风箱一开一合,左右手配合,黑白键和贝斯钮联动,各种声音就和谐地,或者说,一致地流淌出来。嗯,有点儿那个意思。或者,是不是更直接地指向它的构造?那个像手风一样能伸能缩的“风箱”(bellows)?反正,在我脑子里,Accordion 这个词跟那个能动能弹能拉伸的乐器是死死绑在一起的。它不像 Piano 那么四平八稳,也不像 Violin 那么纤细敏感,Accordion,它听起来就有点儿街头巷尾的、有点儿野趣、有点儿浪荡的感觉。
我总觉得,一个英文单词是不是“对味儿”,不仅仅是看它的字面意思或者词源,还得看它跟你对这个事物的第一印象、核心感受是不是搭。Accordion,它就很搭。你想想看,它不像 Organ(风琴),Organ 那是教堂里的东西,庄严、宏大、声部复杂,声音可以持续不绝,像天上来的。可Accordion呢?它是可以背在身上走的!它是在小酒馆里响起来的,是在乡村舞会上让人忍不住跳起来的,是在街头巷尾吸引人驻足的。它的声音有种朴实的力量,能瞬间把人拉进一个特定的场景。可能是俄罗斯老奶奶哼唱着民歌,可能是法国街头艺人在乞讨,可能是阿根廷舞者跳着探戈。每一种场景,手风琴的声音都扮演着情绪放大器的角色。
在法国,它叫 accordéon;在俄罗斯,它叫 аккордеон (akkordeon);在德国,叫 Akkordeon。你看,好多语言里都跟英文这个词挺像的,八成都是从某个共同的源头来的。这说明啥?说明这个乐器传播的时候,名字也跟着跑,而且大家觉得这个名字挺合适的,就改巴改巴用了。Accordion,它就像是给这个乐器贴的国际通用标签,标签上写着:可移动的、靠风箱发声的、能弹奏旋律和和弦的家伙。
但我更喜欢的,还是它在声音和画面上给我带来的联想。每当听到那种手风琴特有的音色——有点儿鼻音,有点儿颤抖,像老人的声音在讲故事,或者像小孩儿在不知疲倦地玩闹——我的脑子里立刻就弹出 Accordion 这个词。不是那种“哦,手风琴的英文是 Accordion”的理智认知,而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一种情感连接。听到声音,看到画面,脑子里就自动生成这个英文词。
而且,你有没有注意过,手风琴的演奏者,姿态总是很有特点?不像钢琴家那么端坐,不像小提琴家那么站得笔直,手风琴手是抱着乐器的。那个大家伙贴在胸口,风箱像有生命一样跟着音乐的节奏扩张收缩。他们不仅仅是用手指在弹奏,更是用整个身体在“呼吸”音乐。所以,Accordion 这个词,在我看来,也包含了这种身体性,这种与乐器融为一体的感觉。它不像别的乐器那样有个架子,有个固定的位置,Accordion 是一种更亲密的乐器,它需要你的怀抱。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手风琴不叫手风琴,不叫 Accordion,它会叫什么?叫“拉拉琴”?叫“风箱键盘”?听起来都不对味儿。Accordion,这个词本身就带着那么点儿异域风情,那么点儿不落俗套。它不是那种你随处可见的流行乐器,它更像是一种带着时代烙印、带着特定文化气质的存在。它的声音可能出现在电影配乐里,给画面增添一丝怀旧或者浪漫;它可能出现在某个民谣歌手的伴奏里,带来一种质朴和真诚;它也可能出现在先锋音乐里,发出一些怪诞而迷人的声音。无论在哪儿,Accordion 都能让你的耳朵竖起来,因为它太有辨识度了。
所以你看,“手风琴的英文”这个问题,引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单词 Accordion。它引出来的是一连串的画面、声音、感受和记忆。它引出来的是一个乐器的全球旅行,是不同文化对同一种声音的接纳和演绎。它引出来的是那些抱着手风琴,用风箱拉出喜怒哀乐的人们的故事。
下次,当你听到那种独特的、有点儿像老旧风琴又更灵活、更有生命力的声音时,试试在脑子里默念一下:Accordion。你会发现,这个词本身,似乎也带上了那种温暖、沧桑、跳跃又深情的音色。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英文词,它是手风琴那个活生生的、能呼吸的家伙,在英语世界里的名字和灵魂。嗯,Accordion。没错,就是它。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