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同济大学人事处
同济大学人事处
0人回答
108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1 10:57:44
188****3100
2025-05-01 10:57:44

说起来同济这地界儿,跟咱教工、职工最最离不开,又有时候最摸不着头脑的地方,说来说去,人事处算一个。不是吗?从你刚踏进校门,递上简历、签下那份合同开始,到你在这里摸爬滚打,盯着各种岗位晋升、考核评定,再到最后光荣(或不那么光荣)退休,衣食住行之外,跟你的职业生命线绑得最紧的,可不就是它。

别以为它是冷冰冰的衙门,那里头也是一爿天地。有时候你急吼吼地过去办个事,比如要份证明,或者咨询点福利待遇上的疑问,碰上个笑容和煦、手脚麻利的老师,那叫一个舒坦,感觉整个世界都亮堂了。哎,这叫服务!可有时候呢,可能人不多,但窗口老师脸上就挂着“生人勿近”四个大字,问啥都得等、都得按流程,流程走到哪儿算哪儿,或者就一句“你看网站”,得,心凉了半截。那种无力感,你知道吗?好像隔着一道玻璃墙,外头是你的焦急,里头是他们的忙碌,或者说,是他们遵循的那个,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别扭的规章制度

我不是说那儿的老师都不好,绝对不是。很多老师其实特别好心,业务也熟。问题可能出在那个系统本身。你想想,一个几万人的学校,教工、博后、合同工、离退休的……各种身份,各种情况,千头万绪都汇到那儿。引进人才要走流程,岗位变动要报批,薪酬调整要计算,保险公积金要缴纳,子女入学要协调……哪一件拎出来都是具体到个人的、有血有肉的琐事。这些事,搁在谁头上,谁不觉得重要?可对人事处来说,这可能只是他们一天要处理的几百件、几千件事之一。所以,效率,这个词儿听起来多高大上,可落在地上,就是你得等多久,你的事能不能顺利办成。

我还记得前几年,签个聘用合同,得跑多少趟?先院里签字盖章,然后拿着纸质文件跑到人事处,交上去,然后等,等多久?不知道。催?可能也没啥用。那时候还没那么多所谓的“线上化”,全靠两条腿跑,全靠眼睛看窗口屏幕上有没有你的名字。现在好一点了,很多东西挪到网上了,搞了个什么人事信息系统。初衷是好的,说是方便大家。但实际用起来呢?界面复杂得像上世纪的产物,逻辑狗屁不通,填个信息要跳好几个页面,时不时卡顿、崩溃。好不容易填完了,提交,然后又是一轮漫长的“审核中”。你甚至不知道卡在哪儿了,找谁问?问了能解决吗?这算数字化转型吗?我怎么觉得是把线下的麻烦,原封不动甚至添油加醋地搬到了线上呢?

别提那啥啥年度考核了,听着都头大。填表格,写总结,上传各种证明材料,搞得跟写年度巨著似的。你的工作量、你的科研成果、你的教学投入、你的社会服务……全都要量化,要折算。有时候看着那些条条框框,就觉得好笑。一个人的价值,一个教师对学校的贡献,真能全用这些冰冷的数字概括吗?更别说那些评审过程,有时候 opaque 得让人心里犯嘀咕。这些考核的结果,又直接跟你的薪酬、你的岗位、你的发展挂钩,你说重要不重要?可这个过程,有多少温度在里面?有多少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我总觉得,人事处在执行这些政策时,能不能多一点点人情味?多考虑一下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阶段老师的实际情况?

说到底,人事处握着教职工很多 vital interests 的钥匙。他们的政策制定、他们的流程设计、他们的执行效率,直接影响着这个群体的心情、士气,乃至对学校的归属感。一个高效、透明、有温度的人事处,能让大家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反之,如果总是让人跑断腿、填错表、等消息等到绝望,那消耗的可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大家的热情和耐心。

当然,我也理解,做人事工作不容易,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诉求,要平衡学校的整体利益和个体的具体情况。他们可能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我还是希望,希望能看到更多改变,更多以服务为导向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少一些官僚习气,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冰冷的文件流程,多一些真诚的沟通和帮助。

同济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离不开每一位教师职工的辛勤耕耘。而人事处,就是这棵树的根基营养输送系统的一部分。根基稳不稳,营养输送畅不畅,直接决定了这棵树能长多高,结多少果。

希望有一天,大家提到同济大学人事处,更多的是说它服务好效率高政策明晰有人情味,而不是“哎呀,又要去人事处了……”那种一声叹息。那样的日子,啥时候能来呢?我不知道。但至少,我们可以一直期待着,不是吗?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