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具体到怎么弄?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就是要把这本书的“身份信息”亮出来,让任何一个看到你的文章的人,都能顺着你给的线索,找到这本书的原貌。这身份信息包括啥?最基本的几样,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谁写的(作者),叫啥名儿(书名),哪家出版社给印出来的(出版社),啥时候印的(出版年份),在哪儿印的(出版地点)。有时候还得加上是第几版(版次),特别是如果不同版次内容有更新或页码变动大的时候,这信息老重要了。
你想想,如果光说“某本书里说了啥”,谁知道是哪本?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能写叫《历史》的书,得精确到是谁写的《历史》,哪一年哪家出版社印的那个版本,这样人家才能找到你说的那个点。
好,有了这些“原料”,怎么摆盘呢?这就看你用的是哪一套“菜谱”了。学术界有好几种通行的引用格式,最常见的像是APA、MLA、Chicago(芝加哥)风格。理工科的可能更偏爱APA,人文社科的MLA用得多,历史学界芝加哥风格挺流行。每种风格都有自己一套严格的格式要求,就像不同菜系有不同烹饪方法一样,放料的顺序、标点符号的使用(逗号还是分号?圆括号还是方括号?书名是用斜体还是加引号?)都有讲究。
咱拿一个最最基础的骨架来说吧,虽然不同风格差异不小,但大致上,完整地在文章末尾的“参考文献列表”(或者叫“引用书目”)里列一本书,通常得是这个路数:
作者. 《书名》. 版次 (如果不是第一版). 出版地点: 出版社, 出版年份.
这只是个超级简化的、提炼过的模子啊!实际操作复杂多了。比如作者名字怎么写?APA习惯写姓,然后是名字的首字母缩写。MLA可能要求写全名。作者好几个怎么办?有主编怎么办?书名是外文怎么办?这些都有细则。版次怎么标注?是写"2nd ed."还是"第二版"?地点要具体到城市吗?出版社名称要写全称还是缩写?啊,光是这些细节就够人纠结半天了。
举个例子吧,随手拿一本张爱玲的小说《围城》来当参照物(虽然《围城》是钱锺书写的,我这脑子!但意思是到了),如果在参考文献里列,按某个假想的、比较常见的中文格式,可能会是这样:
钱锺书. 《围城》.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你看,作者名在前,然后是书名(加了书名号),接着是出版地点和出版社,最后是出版年份。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我在文章里引用了书里的某句话,比如在第10页,那在正文里我得有个内文引用(in-text citation),告诉读者这句话或者这个观点是出自哪儿。内文引用通常比参考文献列表里的简洁得多,可能就是作者的姓加上页码,比如(钱, 10),或者(Qian, p. 10),具体怎么写,又!是!看!格!式!要求。有的风格可能要求内文引用也包括出版年份,像(钱, 1991, p. 10)。
所以,整个过程通常是这样的: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只要用到了某本书里的观点、数据、引用了原话,就得立刻在那个地方做个标记(就是内文引用)。等到文章写完了,再把所有引用过的书,按照特定的格式要求,在文章末尾统一列出来,形成那个长长的参考文献列表。这两个部分必须是配套的,内文里引了谁,列表里就得有谁的详细信息,一个都不能少,也别多出来一个没引过的。
最让人抓狂的是,不同的学术机构、不同的期刊、不同的老师,他们采用的“标准”可能略有不同,甚至是在某个大格式(比如APA)的基础上做了微调。所以,写之前第一件要紧事,是搞清楚你这次写东西,到底要遵循哪一套具体的格式指南。别想当然,问清楚!或者找他们给的“投稿须知”、“格式要求”。这是能少走无数弯路的关键。
我现在回想起来,刚开始学写论文那会儿,光是为了弄明白这引用格式的事,头发都掉了好几根。对着格式手册一行一行对,逗号是全角还是半角?书名号用《》还是<>?唉!但没办法,这是学术写作的基本功,就像盖房子得打地基一样,不打牢,上面的东西随时可能塌。而且,认真标注参考文献,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过关,更是学术诚信的体现。你用了人家的思想,就得老老实实地指出来源,这是最起码的尊重,也是让你的研究显得更严谨、更可信。别人看到你的参考文献列表,能大概了解你的阅读范围和研究基础,说不定还能顺着你的线索,进一步探索感兴趣的领域。
别把它看成是毫无意义的、死板的规定。想想那些研究了一辈子、写出鸿篇巨著的学者,他们把自己的心血浓缩成一本本书,我们从中汲取养分。引用,就是我们向他们致敬的方式之一。虽然过程有时枯燥,但当你最终把一份格式规范、引用准确的文档交出去时,心里的那种踏实和成就感,还是挺不错的。就像完成了一件精密的活儿,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刚刚好。所以,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格式要求时,深呼吸,一步一步来,查手册,多练习,这事儿,熟能生巧,没有别的捷径。
最后再强调一下,核心信息(作者、书名、出版信息)是标注的灵魂,格式是它的外衣。外衣样式千变万化,但里面的灵魂得全乎,且得按照它规定的穿衣方式来。搞定这个,你的学术写作之路就迈过了一个重要的坎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