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学位英语真题,心头总会涌起一股复杂劲儿,像是翻开一本旧相册,里头装着一段不算短、也不轻松的日子。它不是一本普通的练习册,在我等当时那些挣扎着想拿到学位证的家伙眼里,那就是座山,得翻;是扇门,得过;更是指引方向的圣物。鬼知道那时候,多少个夜晚,多少双眼睛,就盯着那些印着密密麻麻英文和中文选项的纸张,来回摩挲,试图从中 decipher 出点儿什么通关秘籍。
那会儿,备考大军里,人人手里都攥着那么几本影印的或者网上打印下来的真题。新版的、旧版的、甚至好几年前的,都成了香饽饽。大家口口相传的,不是什么高深的英语理论,而是“把真题吃透了,你就稳了”。这话像个咒语,又像个承诺,把我们死死地绑在了真题堆里。
第一回见到完整的真题长啥样,大概是网上随便搜到的一个 PDF。打印出来,薄薄一叠,可拿在手里,分量却异常沉重。扫一眼,哟,这词汇部分,好多单词眼熟又陌生,知道大概意思,可放进句子里,配上那四个纠结的选项,立马就蒙圈了。尤其是那些形近词、义近词,简直就是陷阱,一不小心就掉进去。语法题倒还好点,无非就是那几个常考的句型、时态、语态,可真到了具体的题目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句子,结构弯弯绕,得反复琢磨才能找出考点。最让人头疼的,恐怕还是阅读理解。大段大段的文字,看着就犯怵。文章类型五花八门,有讲科学的,有说文化的,有聊社会现象的,读着读着就容易走神,好不容易读完,再看题目,发现很多细节都没抓住。选项更是个个像,排除了两个,剩下两个怎么看都对,纠结半天,凭感觉选了一个,结果多半是错的。那感觉,别提多糟心了。
听力部分呢?那简直是另一种炼狱。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经常能看到有人戴着耳机,眉头紧锁,手里铅笔在纸上划拉着。听力材料的口音、语速、背景噪音,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让本来就不太灵光的耳朵雪上加霜。尤其是一些对话题,信息量大,稍一走神,后面好几道题就全完了。短文听力更是噩梦,听第一遍抓个大概,听第二遍试图捕捉细节,可往往细节听到了,整体意思又忘了。做完一套真题的听力,感觉整个脑子都被掏空了。
当然,还有写作。真题里一般会给出几个常见的写作话题类型,比如写封信,写篇通知,或者议论文。看着题目要求字数不多,可真要动笔,才发现肚子里没货,干巴巴的,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套话。真题后面虽然有参考范文,可那范文的水平,感觉离自己好远,模仿都模仿不像。那时候,网上各种写作模板满天飞,大家都在找“万能”模板,希望能套上就用。可套模板写出来的东西,总感觉少了点儿啥,一眼就能看出是“人工痕迹”明显的应试作品。
话说回来,尽管真题虐我千百遍,我待真题如初恋(咳,有点夸张了,但事实就是这样)。为啥?因为它真实啊!它不像模拟题,出题思路可能跑偏,真题代表了考试最真实的面貌。通过它,我们才能知道考试的难度层级,题型分布,常考知识点。它是个方向标,告诉你该往哪个方向使劲儿,哪些地方是高频考点,哪些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于是,围绕着真题,各种备考策略应运而生。有人主张“题海战术”,把近十年的真题刷了又刷,每个选项都研究透彻;有人强调“吃透一套”,把一套真题反复琢磨,直到弄懂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结构;还有人则把真题当做体检工具,做一套,对照答案,看看自己哪个部分最弱,然后针对性地去补习那个部分。
我的策略?呃,大概是介于题海和精练之间吧。先做一套,不看时间,就看看自己能做对多少,错在哪里。然后对照答案,把错题涉及的知识点一个一个抠出来。词汇不认识的查字典,反复背诵;语法不理解的翻书,做专项练习;阅读错得多的,就分析文章结构,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听力听不懂的,就一句一句精听,直到能完全听懂。这过程,慢得很,枯燥得很,无数次想放弃。尤其是看到某个词,查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某个语法点,以为懂了,下次做题还是错;听力材料语速快得像rap,简直让人抓狂。那种挫败感,一层一层地压过来,有时候真想把手里的真题撕个粉碎。
但咬咬牙,还得继续。想想那张红色的学位证,想想通过考试后那种解脱和成就感,就又有了点儿动力。身边的同学也是一样,大家都在这条船上,互相打气,分享经验。有时候,在自习室看到有人把一套真题做得卷边、泛黄,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笔记和勾画,心里就会升起一种共鸣:看,大家都这么拼,我也不能掉队。
真题不仅仅是题目本身,它背后承载的是我们那段为了一纸证明而奋斗的岁月。深夜里的台灯,速溶咖啡的苦涩,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以及做对一道难题时心里的那点儿小雀跃,都和真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见证了我们的焦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希望,以及最终的…… 不管是什么结果。
记得考前那几天,真是魔怔了,把真题翻来覆去地看,不是做题,而是看。看排版,看题型顺序,甚至连答案的分布规律都试图琢磨出点儿啥来(虽然没啥用)。总觉得多看一眼,就能从里面看出点儿天机似的。
进了考场,拿到卷子,深吸一口气。看着眼前的试卷,真题的影子立马跳了出来。有些题型,甚至是某个句子,感觉似曾相识。这时候,之前在真题上花的时间和精力,仿佛瞬间找到了回报。下笔的速度,对题目的理解,都比第一次接触真题时顺畅多了。
最终通过了考试。收到成绩单那一刻,如释重负。再回头看书桌角落里那叠真题,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畏惧和压抑感,多了一丝亲切和释然。它们是我的战友,陪我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所以,学位英语真题,对我来说,远不止是几套试卷。它是那段备考时光的缩影,是汗水和努力的证明,是通往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必经之路。它也提醒我,很多时候,所谓的“捷径”就是把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啃透、吃透。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那些反复揣摩真题的日子,虽然苦,但回想起来,也挺有滋味的。那是为数不多、为了一个明确目标而心无旁骛努力的日子。那叠泛黄的纸,记录着那段时光里,真实的自己。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