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这个大学1000米体测,我的脑子里瞬间就能蹦出好几幅画面,自带BGM那种。不是激昂澎湃的运动员出场乐,而是那种混杂着粗重喘息、耳鸣以及心脏快要跳出胸腔的、有点儿…怎么说呢,窒息感的背景音。对,就是窒息感。那不仅仅是一项体测,对我这种从小就跟“体育健将”四个字不沾边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大学生活里周期性发作的一个小梦魇,或者说,一块硬邦邦、硌得人牙疼的绊脚石。
第一次听说有这玩意儿,是刚进大学那会儿。学长学姐们带着一种过来人的复杂表情,神秘兮兮地跟你说:“体测可别挂科啊,尤其是1000米,和800米(女生)。” 当时听着还有点儿懵,不就跑个步嘛,能有多难?直到亲眼看见跑道上那些咬牙切齿、面部扭曲的同学,才隐隐约约感觉到,哦豁,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那个大学1000米体测标准,白纸黑字写在那里,像是一个冷酷的判官。
我记得我们那时候的标准啊,男生及格线大概是四分三十秒?具体数字可能记岔了点儿,但给我的感觉就是:怎么这么快?!优秀呢?好像是三分十一二秒的样子。三分多!那简直是人吗?风吧!别说优秀了,当时我光是听到四分三十秒,腿就开始有点儿软。你想啊,1000米,操场两圈半。匀速跑?那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概念。前面一两百米可能还能跟着大部队,感觉自己还像个人样儿,可一旦过了四百米,那种绝望就开始一点点爬上来。腿肚子像灌了铅,每抬一步都沉得要命,肺像要炸开一样,嗓子里一股浓烈的血腥味儿。眼前开始发黑,耳朵里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嗡嗡的。那时候,你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可能就是:停下! 哪怕就停个几秒钟,让我喘口气也行啊!
但你知道吗?最可怕的不是身体的痛苦,是精神上的煎熬。看着旁边有人超过你,看着前面的人越跑越远,那种无力感真的能瞬间击溃你。尤其是在体测的时候,旁边总有体育老师盯着秒表,嘴里喊着“还有一百米!冲啊!别放弃!”或者更要命的,“慢了!跟上!” 这简直是变相的精神攻击好吗!冲?腿都迈不动了拿什么冲!跟上?魂儿都要飞了怎么跟!
别以为这1000米体测就是男生专利,我们女同学的800米体测标准,虽然短了两百米,但痛苦指数一点儿不打折。那个及格线好像是四分三十秒?跟男生1000米差不多时间?优秀是三分二十秒?反正一样让人觉得是遥不可及的数字。看见那些跑得快的女生,轻轻松松、步伐轻盈,心里那个羡慕嫉妒恨啊,简直了!感觉我们跑的不是同一个距离,呼吸的不是同一片空气。她们是自带鼓风机的超人,我们就是苟延残喘的凡人。
为了这个体测,大学里也衍生出了不少故事。有人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刻苦训练,每天傍晚去操场打卡,跑得跟模有样;也有人临时抱佛脚,考前一周突击跑两圈,结果把膝盖跑伤了;更有人,直接就是“ 전략적 포기”(韩语,意为策略性放弃),反正知道自己肯定过不了,干脆就佛系对待,爱咋咋地。我呢,属于那种挣扎型选手。知道不练不行,又特别讨厌跑步,每次去操场跑圈都像上刑。跑个一两圈就想放弃,感觉自己完全不适合这项运动。但想到体测挂科的后果——轻则影响评优拿奖学金,重则可能毕不了业(虽然好像现在没这么严了,但当时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得硬着头皮去。
最经典的场景,永远是体测那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集体紧张的气氛。大家穿着运动服,在起跑线前排队,互相看看,眼神里都有点儿复杂。有胸有成竹的,有心虚胆怯的,有故作轻松的。发令枪一响,一群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冲出去,然后很快,就拉开了差距。跑道上,有人咬牙坚持,有人已经开始大口喘气甚至弯腰扶膝。跑到终点,各种姿态:有冲过线直接瘫在地上的,有捂着肚子干呕的,有脸色苍白大汗淋漓的。然后就是最残酷的环节:听老师报成绩。
“XXX,四分二十八!” 听到这个成绩,要是及格了,那简直是如释重负,感觉整个人都轻了好几斤,看什么都顺眼了。要是没及格呢?唉,那种失落和沮丧,夹杂着身体的疲惫,真是让人欲哭无泪。还得盘算着什么时候补考,补考会不会更难,会不会又挂……没完没了的烦恼。
说实话,设置大学体测标准的初衷肯定是好的,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家多运动。但实际效果呢?我觉得挺拧巴的。很多人为了体测,只是短期内突击训练,一旦考完了,又变回原样。甚至有人因为体测对跑步产生了恐惧和厌恶,彻底远离了这项运动。这好像有点儿本末倒置了吧?而且,体测项目就那几个,1000米(800米)、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定跳远、肺活量……这些就能全面衡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吗?一个跑得慢但热爱游泳、篮球打得特好的人,体测不及格,就说明他身体素质差吗?我觉得这种一刀切的标准化,有点儿粗暴,也缺乏人性化。
当然,也有人说,体测是一种约束,至少能逼着一部分人动起来。这话也有道理。毕竟大学里诱惑太多,学习压力加上各种社团活动,很容易让人忽视运动。有个体测悬在那里,总归是个提醒。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学能提供更丰富多样、更有趣味性的体育项目,让大家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运动,而不是为了一个冰冷的标准去煎熬和应付。
现在我已经毕业好几年了,回想起大学1000米体测,那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似乎还留在记忆深处。它不是什么光荣的时刻,更多的是一种煎熬,一种为了达标而进行的挣扎。那个标准,就像一个时时刻刻悬在头顶的计时器,提醒你,你离“合格”还有多远,离“优秀”更是遥不可及。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让人焦虑的体测标准,而是一种真正能够融入大学生活,让人享受其中、终身受益的运动文化。希望未来的大学生们,谈论起体测,能少一些恐惧和应付,多一些健康和快乐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