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句不好听的,你盯着那个冰冷的百分比数字看,意义真的不大。官方公布的通过率,每个省都不一样,每年难度系数也不一样,甚至同一科,比如那个让人头疼的实务,命题思路稍微变一变,通过的人数哗啦一下就可能下去一大截。而且那个分母是怎么算的?是所有报名了的人?还是所有去考试的人?这里头门道多了去了。
我见过那种,办公室里大家伙儿一听二建报名开始了,跟着起哄凑热闹报名的,书都没翻过,考场都没去,这种算在分母里,那通过率岂不是低得吓人?也见过那种,买了厚厚的几本书,报了网课,听了没几节,书翻了前三十页,就扔一边儿吃灰了。真到考试那天,能安安稳稳坐两个小时考完一科的,都算有毅力了。
所以啊,你听到的什么“全国平均通过率大概在10%-20%之间”,或者某个省“今年通过率破天荒到了25%”之类的,听听得了。那个数字更像是一种统计学上的景观,对于你个人能不能过,参考价值有限。
二建这玩意儿,说白了,是个门槛。国家设这个证,是为了规范行业,也是为了让那些真正在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的人,有个看得见的凭证。考试内容呢,法规、管理、实务。法规和管理,死记硬背占大头,理解辅助记忆,刷题是王道。这个多数人努努力,花够时间,分数都能提上来。但实务呢?嘿,这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实务考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它要求你把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用到具体的工程情境里。给你个案例,让你判断对错,让你写理由,让你算量,让你做施工方案的某个步骤。这哪里是光看书就能解决的?没在现场跑过,没见过实际操作,光靠脑补,很难写到阅卷人心里去。而且实务的主观题评分,你懂的,标准答案就那么几句话,你沾边儿了给分,差一点儿可能就飞了。有时候字写得工不工整,卷面干不干净,据说都会影响那么一点点分数,虽然官方不会承认。
这就导致了通过率的巨大差异。有些省份的实务题可能出得相对中规中矩,靠近书本;有些省份就喜欢出“偏、怪、新”的题,让你措手不及。而且据说阅卷松紧程度也有差异,但这都是江湖传闻,没法证实。但大家普遍感觉,某个省确实比别的省难考点,这感觉哪来的?不就是因为通过率在那里摆着,或者大家考完交流下来,觉得题目难度有差距嘛。
再说说考生这边。备考状态千差万别。有的是单位逼着考,不考没法晋升,没法拿补贴,这部分人动力足,但时间可能碎片化,都是下班熬夜,周末加班。有的是自己想考,觉得多个证多个傍身,这种可能时间相对自由点,但也容易懈怠。还有不少是纯为了注册、为了挂靠费(现在挂靠越来越难了,风险也高),但这部分人往往缺乏实际经验,实务这块儿就特别吃力。
一个认认真真备考了半年,每天保证三四个小时学习时间,法规管理刷了三遍题库,实务案例题反复琢磨了真题和模拟题的考生,他通过的概率,跟那个考前一周突击,只看了几页重点,实务就看了个目录的考生,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统计学上的通过率,把这两种人搅合在一起算,你说有啥用?
我觉得吧,你与其纠结那个飘忽不定的通过率数字,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你现在的基础如何?每天能挤出多少时间学习?你打算怎么规划这几个月的备考时间?书看几遍?题刷几轮?实务的案例题,你是打算死记硬背答案,还是 চেষ্টা着理解解题思路?
把目光从整体的通过率,拉回到你个人的通过率。你为它投入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多少汗水,这才是决定你能不能通过的关键。那个通过率数字,更像是天气预报,告诉你可能下雨,但伞要不要带,带多大的伞,还得看你自己出门时怎么准备。
很多人觉得二建容易,不就是个中级职称吗?错!它跟建造师这个职业资格挂钩,是有含金量的。别小看它。每年那么多考生,能最终拿到证的,都是付出了努力的。没付出,光想靠运气,那通过率在你这里,就是零。
别听别人说什么“这个省好考,那个省难考”,别看什么通过率又降了或者升了几个点,那些都是外部因素。你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的备考进度和质量。把书啃烂,把题做透,实务案例多看多练,真正理解每个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到了考场上,心里有底,不慌不忙,这比知道全国通过率是多少重要一百倍。
所以,问我二建通过率有多少?我的答案是:它有很多种算法,有很多种版本,但对你来说,最终的通过率,取决于你自己的备考。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二十,还是百分之一百,决定权在你手里,不在那个冰冷的数字里。别再盯着它了,去看书吧,去做题吧,去把那个实务案例啃下来,那才是正事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