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咱们就说说这事儿,这去掉两点的“u”,到底是个什么鬼?它啊,其实不是“u”,它压根儿就是那个带两点的“ü”! 对,就是那个听起来像你念英文“yes”的时候,嘴巴咧着,但舌头位置不一样,有点像中文的“淤”那个音,或者德语、法语里那个圆唇前高元音。只不过呢,拼音里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个“潜规则”—— 当“j”、“q”、“x”这三个声母,以及“y”这个半元音(或者叫零声母后面的韵母),碰到“ü”这个韵母的时候,为了“省事儿”(也不知道省了谁的事儿!),就把“ü”头上的那两点给无情地去掉了! 就这么简单粗暴!眼不见心不烦?还是觉得写两点太麻烦?谁知道呢!反正规则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所以,当你看到“q”后面跟着一个没有两点的“u”时,比如“qu”,比如“quan”,比如“que”,比如“qun”,千万别按普通的“u”去读!那不是“七乌”,不是“七安”,不是“七鹅”,不是“七温”。大错特错!它读起来,其实是“七淤”,是“七冤”,是“七约”,是“七晕”。对,就是用ü的音,再跟前面的声母拼起来。拿最常用的字举例子吧,“去”(qù),它的韵母就是ü,只不过写成“u”。“雪”(xuě),“学”(xué),“选”(xuǎn),“月”(yuè),“云”(yún”,这些字里的“u”或者“üe”、“üan”、“ün”韵母,它们的本体都是带两点的ü! 两点给去掉了,但那个音还在!灵魂还在!
这操作就跟变戏法似的,或者像玩文字游戏。字面上是这样,实际读音是那样。你说,这能不让人犯迷糊吗?尤其咱们汉语里,“u”和“ü”那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啊!一个圆唇后高元音,听起来像“屋”;一个圆唇前高元音,听起来像“淤”。一个“姑”(gu)一个“居”(jū),发音位置、嘴型、舌位全都不一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你把“去”(qù)读成“趋”(qū,比如趋势),那意思可完全不同了! 你想说“我去商店”,结果说成了“我趋商店”,听的人一头雾水,你是要往商店那个方向挪动吗?还是商店有什么吸引你的趋势?
我遇到过很多学生,刚开始学拼音,尤其是学到jqx这几个声母的时候,眼睛就直了。他们老老实实地看着字面,把“去”念成“去”(qū),把“学”念成“学”(xūe),把“举”念成“举”(jū)。然后就南腔北调,怎么听怎么别扭。每次我都要耐心地、一遍一遍地强调:“看清楚了!‘q’、‘j’、‘x’、‘y’后面跟着的‘u’,虽然没有两点,但它!是!ü!” 有时候甚至要夸张地把ü那个音拉长了念,或者做个大大的嘴型,提醒他们那个去掉两点的“u”,是个伪装者!是个披着“u”皮的ü!
为啥是这几个声母呢?“j”、“q”、“x”这仨发音的时候,舌面是抵住或者靠近硬腭的,发出的音有点“尖”。而“ü”也是个舌面元音,发音位置比较靠前。大概是因为它们的发音位置“搭”,搭配起来比较顺嘴?而“b、p、m、f、d、t、n、l、g、k、h、z、c、s、zh、ch、sh、r”这些声母呢,它们的发音位置跟“ü”就不那么“搭”了,或者说,它们后面是既可以跟“u”也可以跟“ü”的。比如“女”(nǚ),它后面的韵母就是“ü”,那两点就得老老实实地写着,不能去掉。要是去掉了写成“nu”,那就是“努”了!音不同,字不同,意思也不同。再比如“绿”(lǜ),两点也不能去掉,去掉就是“路”(lù)了。
所以说,这个去掉两点的规则,它只适用于“j”、“q”、“x”和“y”后面跟着的“ü”。这是个特殊的组合,是个例外,也是个重点,更是个难点! 对于学习者来说,这地方就是个“陷阱”,稍不留神就掉进去了。你得记住这个去掉两点的“u”不是真正的“u”,它只是伪装了的ü。看到“ju”、“qu”、“xu”、“yu”,脑子里得立刻切换模式,啊哈,这个“u”是ü的替身!得按照ü的音去读!
有人会问,既然这么容易混淆,干嘛不干脆都写上两点呢?或者干脆把“ü”算作一个独立的字母?哎,这就是标准化的历史遗留问题了。 Pinyin方案制定的时候,大概是觉得这样能简化书写?谁知道当时怎么想的。 但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个去掉两点的规则,确实给很多初学者制造了额外的障碍。他们得额外记住这个例外,得克服视觉上的干扰,把一个写着“u”的符号,在大脑里转换成“ü”的音。这需要练习,需要强化,需要不停地提醒。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发明这个规则的人,是不是有点小小的恶趣味?就喜欢看人抓耳挠腮、念错音的样子?开玩笑啦。但不得不说,掌握了这一点,你的拼音发音才算真正过关了一小半。因为“ü”这个音在汉语里还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南方的某些方言区,或者很多描述事物状态的词语里,都会用到这个音。如果你把它和“u”混淆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总而言之,当你看到“q”或者“j”或者“x”后面跟着一个光秃秃、去掉两点的“u”时,请务必在脑海里给它默默加上那两点!它是个“ü”,它就是个“ü”! 别看表面,要看“内心”!要读出它作为ü时的那个真实的声音! 理解了这个,那些带着“ju”、“qu”、“xu”的字,比如“聚集”、“趣味”、“继续”、“必须”、“允许”,你就能准确地念出来了。就不会再把“趣味”念成“趋味”,不会把“继续”念成“机遇”的后半截那个音。
这个看似简单的去掉两点的规则,背后藏着拼音学习的一个小小的“魔王”。打败它,你就离准确掌握普通话发音更近了一大步。所以,下次再遇到它,别懵,别慌,给它加上那两点,然后大声地、准确地念出来吧! 它只是个纸老虎,只要你知道它的底细,它就吓不倒你!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