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嗨,说到那个日子啊。六月七号,接着六月八号,全国上下,突然就凝固了,或者说,空气里多了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焦灼感。就这俩天,每年都一样,像个雷打不动的仪式,一个巨大的、无声的、却又震耳欲聋的信号,告诉你:夏天到了,而且,大考来了。
你想想看,每年走到六月,天气开始热起来,蝉鸣也跟着闹腾,而这个时候,另一个声音,虽然听不见,但压在每个人心头——高考时间。不是某个特定的日期,而是那两个像烙印一样的数字:6月7日和6月8日。偶尔有些省份可能加一天,但主旋律,绝对是这两天。它不是随便定的,背后有它的逻辑,有它的历史沿革,但对于千千万万个家庭来说,它首先是悬在头顶上的那把剑,是决定未来很多年方向的那个十字路口。
我总觉得,这个时间点选得,嗯,挺有深意的。夏天伊始,万物蓬勃生长,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心浮气躁的时候。身体感知着热浪,心情呢?更是像坐过山车。孩子们在教室里,在书桌前,汗水滴下来,笔尖沙沙作响,心里也许有一万个念头在跑马,但眼睛得盯着书本。考场外呢?家长们,哎呀,那更是另一番景象。撑着伞,扇着扇子,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考场门口,像是想用目光穿透墙壁,给里面那个孩子输送一点儿能量。那焦急,那期盼,那欲言又止,简直了。你能从他们的脸上读出一部厚厚的家庭史。
还记得我自己那年,或者说,看到别人那年。早上出门,感觉整个城市都慢下来了。平时拥堵的街道,那天给高考车辆让行。交警叔叔也比平时更严肃,一丝不苟地指挥着交通。考场门口,黑压压的人群,送考的老师穿着红色衣服,举着旗子,喊着加油。孩子们呢,表情各异。有的故作轻松,和同学打趣;有的低着头,攥着准考证,看得出紧张到手心冒汗;有的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像个机器人。走到考场门口,跟送行的家人老师挥手,那个转身,那一瞬间的背影,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儿鼻子发酸。那一步迈进去,就像是跨过了一道无形的门,门里是命运的窄道,门外是无尽的等待。
高考时间,它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两个日子,它是一段集体记忆的代码。每年夏天,这个代码就被激活了。新闻里开始播报考场情况,天气预报特别关注那两天会不会下雨,会不会太热。交通广播提醒市民避开考点区域。整个社会机器,好像都围绕着这两天运转起来。为什么?因为它太重要了!它是目前为止,大多数孩子能看到的,最公平、最标准化的向上通道。虽然也有人诟病它的应试性,它的压力,但不可否认,在现阶段,它依然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关键节点。
你说它公平吗?相对而言,是的。至少它提供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大家在同一天,面对同一套试卷。但在公平的表象下,你能说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吗?资源的不同,教育水平的差异,家庭背景的悬殊,这些东西在考场之外,早就决定了很多。可即使如此,孩子们还是拼了命地去争那几分,那零点几分。因为在考场里,就看你的本事,看你十二年寒窗苦读攒下来的底子。所以那两天,尤其显得残酷而真实。
对我来说,高考时间总带着一种复杂的况味。它是一种催促,一种提醒,提醒你时间不等人,提醒你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它也是一种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同时,它也象征着一种可能性,一种通过努力改变未来的希望。每年六月七号八号,即使我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很久很久,但心里总还是会咯噔一下。会想起那些夏天,那些为了一个目标拼搏的日子。会想那些正在考场里的孩子们,他们的小世界在那两天里,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这个时间,定格在初夏。天气热了,心却要静下来。外面再喧嚣,考场里只有沙沙的写字声,和自己噗通噗通的心跳声。两个半小时一门,出来透透气,再进去。循环往复。那几天,时间好像过得特别慢,又好像快得像一阵风。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那种如释重负,那种空虚,那种对答案未知结果的忐忑,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复杂到没办法用一个词形容。
所以你看,全国高考时间,简单的五个字,却承载了太多太多。它是一个国家选拔人才的机制,是无数家庭的希望寄托,是每个经历过它的人心里抹不掉的印记。它不是冷冰冰的日期,它是有温度的,是浸满了汗水、泪水和期待的。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情绪都会被它牵动。那种感觉,很独特,也很普遍。它就像一个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的日历上,也刻在了很多很多人的生命轨迹里。而它,每一年都会准时到来,提醒着我们,关于青春,关于奋斗,关于命运,关于那个热辣辣的六月。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