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当年我备考那会儿,听江湖上都在传,说什么超越卷啊,那才是真炼狱,真题嘛,小打小闹,洒洒水啦。结果呢?真金白银买回来,翻开第一页,一股子邪气就扑面而来。不是那种“哇,这个题我没见过,但仔细想想能做出来”的挑战感,是那种“这是人出的题吗?它想考什么?天书?”的绝望感。
我记得特别清楚,数学部分,超越卷里好些题,那个问法,那个模型,感觉跟我们平时学的不在一个频道。它不是说基础知识有多深,有时候甚至像在玩文字游戏,或者把几个不常用的边角料知识拧巴到一块儿,生怕你答对。你刷真题,能摸清楚出题老师的脾气,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哪些是常考题型。公式怎么套,步骤怎么走,它是有迹可循的。真题就像个相对成熟、有规矩的长辈,虽然严厉,但你知道他的底线在哪儿。
可这超越卷呢?像个喝醉了的武师,招式稀奇古怪,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根本摸不着头脑。有时候感觉它就是为了难而难,硬生生拔高难度,制造一种“哎呀,你看看,你离考上还差得远呢”的焦虑感。那种挫败,做一套跪一套,信心崩塌那叫一个快。旁边同学也是,一个个愁眉苦脸,抱着那本超越卷,感觉手里拿的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丢也不是,拿着更不是滋味。
说实话,那时候一度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是这块料。那套超越卷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是为了帮你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去的,它是来打击你,来给你颜色看的。它的逻辑可能就是:我们得弄一套卷子,比真题看起来牛逼,显得我们辅导机构多有水平,多能预测,或者至少,让学生觉得不吃透我们的东西就没戏。这可能里面也有点商业运作的影子吧,把难度炒上去,显得物有所值。
但回过头来看真题,尤其是我刷到后面几年的真题时,突然觉得,哎,这才是正儿八经的选拔考试嘛。它的考点分布,它的题型设计,虽然也有区分度,也有难题,但大都是围绕着核心知识点来的。它考的是你的基础是不是扎实,你的思路是不是清晰,你面对陌生问题有没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它不会出那种,你没见过某种特定技巧就死活做不出来的题。换句话说,真题的难度,是建立在对学科体系完整理解的基础上的。你基础好,学得通透,即使是难题,你努努力,顺着原理推导,是有机会做出来的。
超越卷呢?有时候感觉像在考偏门知识竞赛,而不是选拔未来工程师或者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它里面那些陷阱,有些设置得特别刁钻,完全脱离了真题的风格。你花大量时间去研究超越卷里那些奇形怪状的题,性价比其实不高。因为那些知识点,那些思路,在真正的考场上出现的概率极低。它可能会让你在做超越卷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个学渣,但这种感觉是虚幻的,是它人为制造出来的。
当然,也不能说超越卷一无是处。它确实会涉及到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或者把不同章节的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对于那些基础已经非常扎实,想进一步拔高的同学来说,它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让你去啃一些硬骨头,挑战一下自己。但如果你的基础还没打牢,真题还没刷透,却一头扎进超越卷的题海里,那简直是本末倒利,事倍功半。你会被那些偏题怪题绕晕,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打击学习积极性。
我当时就走了点弯路,前期花了不少时间跟超越卷较劲,结果发现错得离谱,正确率感人。后来逼自己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啃真题,一套一套地研究,分析每个选项,搞懂每一步推导,梳理出考点和思路。这才慢慢找回了感觉。你会发现,真题的重复率很高,不是题目重复,是考点和思想方法重复。它万变不离其宗,考的就是那些核心能力。
所以,要我说合工大超越卷和真题的难度比较?真题的难度是真刀真枪的考核,是对应试者综合实力的真实检验。它考的是你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你的逻辑推理能力,你的解题技巧。而超越卷的难度,很多时候是人为拔高的、带有营销性质的、甚至有点畸形的。它可能能训练你的抗压能力(因为错得多),或者让你见识一些“奇葩”题,但它对你吃透真题考察的那个体系,帮助有限。
别被超越卷的“超越”俩字给忽悠了。真正的“超越”,是在吃透真题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题思路,能够举一反三。而不是被那些故弄玄虚的难题牵着鼻子走。备考这事儿,优先级很重要。先把真题研究透,那是你了解对手——也就是合工大真正出题风格和难度——的最直接、最权威的渠道。把真题的每一道题都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刷十本超越卷都管用。
当然了,每年情况也可能有点变化,也许新的超越卷有所改进?但根据我当时的经验,以及后来跟一些学弟学妹交流,那种感觉还在。超越卷更像是一个“极端训练营”,而真题才是真正的“实战演习”。你可以去极限训练营里摸爬滚打感受一下,但你所有的战术、技巧和临场反应,都得从实战演习里去学,去总结。
别让那些花里胡哨的练习册乱了你的阵脚。盯住真题,研究它,理解它,模仿它。那是你的根基,也是你的方向。超越卷?量力而行,看心情吧。别把它当成圣经,它没那个分量。真正的难度,在真题里,也在你如何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征服它。别无他法。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