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剩余价值率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体现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绝对剩余价值率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键概念,它直接衡量了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能力。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让他们在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后,继续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方式直接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劳动时间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初期最常见的剥削形式。
二、绝对剩余价值率的定义
绝对剩余价值率(m')是指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或者说,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一个较高的绝对剩余价值率意味着资本家从工人那里榨取了更多的剩余价值,反映了更严重的剥削。
三、绝对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
绝对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m' =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100%
或者,
m' = (剩余价值 / 可变资本) × 100%
其中:
m' 代表绝对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工人为资本家无偿劳动的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为了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四、公式解读与应用
假设某纺织厂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其中4小时用于生产自己维持生存所需的价值(必要劳动时间),剩余4小时为资本家无偿劳动(剩余劳动时间)。那么,该工厂的绝对剩余价值率计算如下:
m' = (4小时 / 4小时) × 100% = 100%
这意味着资本家剥削工人,获取了相当于工人自身劳动价值的剩余价值。
再例如,假设某企业投入可变资本10万元,工人创造了20万元的剩余价值,则该企业的绝对剩余价值率为:
m' = (20万元 / 10万元) × 100% = 200%
这意味着资本家投入一份可变资本,获得了两份的剩余价值,剥削程度非常高。
五、影响绝对剩余价值率的因素
影响绝对剩余价值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作日长度: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绝对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2. 劳动强度: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劳动强度也可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提高绝对剩余价值率。
3.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而提高绝对剩余价值率。但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往往伴随着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它侧重于降低劳动力价值,而非单纯延长劳动时间。
六、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两种不同的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式。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实现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本家主要依靠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来增加利润。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无论哪种方式,都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
七、绝对剩余价值率的局限性
虽然绝对剩余价值率能够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关注劳动时间的延长,而忽视了劳动强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等其他因素对剩余价值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八、总结
绝对剩余价值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通过理解绝对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了解资本家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基础。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例关系,以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是理解这一概念的核心。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深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