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的学科,其内容涵盖广泛,理论体系复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本文特整理了一份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旨在提供复习参考。
一、选择题
1.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选择、解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A. 图式
B. 归因
C. 从众
D. 启发式
答案:C。从众属于社会影响的范畴。
2.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事物或观念的一种评价性的信念、感受和行为倾向。以下哪种方法最能有效地改变一个人的态度?
A. 强迫性的信息轰炸
B. 引发认知失调
C. 无视个体的先前态度
D. 简单的重复信息
答案:B。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不适,从而促使态度改变。
3. 群体动力学研究的是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以下哪种现象是群体思维的典型表现?
A. 群体成员积极提出不同意见
B. 群体决策注重证据和逻辑
C. 群体追求一致性,压制异议
D. 群体成员独立思考,互不干扰
答案:C。群体思维是指群体为了维护团结和避免冲突,而牺牲独立思考和客观判断的现象。
4. 偏见是一种基于个体所属群体而产生的负面态度或情感。以下哪一项不是偏见的来源?
A. 社会学习
B. 认知简化
C. 资源竞争
D. 个体差异
答案:D。虽然个体差异会影响偏见的表达,但偏见本身主要来源于社会因素和认知机制。
5.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望任何明显回报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以下哪种情况最可能引发旁观者效应?
A. 紧急情况发生时只有一个人在场
B. 紧急情况发生时有很多旁观者在场
C. 受害者与旁观者之间关系密切
D. 旁观者具备专业的急救技能
答案:B。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越多,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因为责任被分散。
二、简答题
1. 简述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基本归因错误。
答案: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它试图理解个体如何将行为归结于内在原因(例如,性格、能力)或外在原因(例如,情境、运气)。常用的归因维度包括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著名的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凯利的协变模型和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高估内在因素(性格、能力)的作用,而低估情境因素影响的倾向。例如,在观看一场智力竞赛时,观众往往会认为获胜者比失败者更聪明,而忽略了提问难度、选手准备情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2. 解释什么是社会规范,并列举至少三种常见的社会规范类型。
答案: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特定群体或文化中,人们普遍认可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期望。它们规定了在特定情境下什么是适当、可接受的行为,以及什么是违反规则的行为。社会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互动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规范类型:
描述性规范:描述人们实际上做什么,即对行为的实际观察。例如,在图书馆保持安静。
指令性规范:描述人们应该做什么,即对行为的期望。例如,排队等候公共汽车。
内隐规范:未明确规定,但通过观察和经验习得的规范。例如,社交场合的着装要求。
3. 什么是从众?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从众行为?
答案:
从众:从众是指个体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符合群体规范或期望的现象。它是一种社会影响的形式,可能涉及公开顺从或私下接受。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从众压力越大,但超过一定规模后,影响不再显著。
群体一致性:当群体成员意见一致时,个体更容易从众。
个体地位:地位较低的个体更倾向于从众。
文化因素: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比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更容易从众。
任务难度:任务难度越高,个体越依赖他人提供的信息,从而更容易从众。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刻板印象对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此题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等,并分析这些刻板印象如何影响人们对彼此的认知、评价和行为,进而影响人际关系。)
2. 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来减少社会歧视和偏见?
答案:(此题需要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例如接触假设、共同目标、认知再评价等,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减少社会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和谐。)
希望这份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能帮助你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取得优异的成绩。请记住,理解理论背后的原理和应用才是学习的关键。
相关问答